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六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一)掌握不带小括号或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二)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三)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难点:用竖式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26+25+38=70-18-26=
指名两人到前面板演,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并用简便方法书写.
2.口算
其余学生口算,要求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复习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12+8+20=50-30-6=42+8-30=
78-40-6=52-(12+8)=70-(18-8)=
订正板演,由学生讲解计算过程.
(二)学习新知
1.复习订正后,教师用简练的语言引出新课.我们已经学会了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看看同学们会做吗.
出示例368-29+51=
启发提问:
(1)这道题都有什么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用竖式怎样计算?
学生动笔在小黑板上试算,教师行间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先出示正确的做法.即:
再出示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由学生判断有没有错,错在哪里.
第一种虽然最后得数是一样的',但是在计算过程中是有错误的,第一步忘了退位,第二步忘了进位.第二种抄错了运算符号.导致最后结果是错误的.
小结性提问:
(1)加减混合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计算做一做的两道
题.
(1)56+24-30=(2)67-34+39=
指名学生讲解计算过程,对第(1)题的第二步能自觉用口算算得正确的同学进行表扬.
2.出示例472-(47+16)=
启发性提问:
(1)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这道题有简便的书写格式吗?大家试试看.
由学生在小黑板上试做,教师行间巡视,找出有代表性的做法,教师先出示正确做法.
重点讨论有没有简便写法,出示学生可能出现的下面情况.有没有错误,错在哪里?
第一步是正确的,第二步的被减数和减数填倒了,63减去72是不够减的.因此,像这样的题,只能列两个竖式,没有简便写法.
独立计算做一做中的两道题.
(1)32+(55-46)=(2)76-(13+42)=
订正时,提问:
(1)第(1)题有简便写法吗?为什么可以写成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可在书上填数.
2.对比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两题
81-52+4870-(23+35)
在课堂练习本上做,做完后,指名学生说一说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
(2)口算下面各题
55+30+856-3+9
42-(8+34)81-7-70
35+(10-6)74-(80-6)
由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得数.
3.判断下面计算是否正确,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第(1)题错,第(2)题对,遇到小括号前面是加号,可以用简便写法.
4.课后练习
练习一第5题和第9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加减混合式题(不带小括号和带小括号的)及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基础上进行的.
用竖式计算不带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学生不会有什么困难.因此,采用由学生试算,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及时予以纠正的方法,培养学生计算中的良好习惯.但对有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有的没有简便写法,有的有简便写法,这对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例4时,先放手让学生试做,根据学生试做中存在的问题,采用集中讨论的方法,这道题可以不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在一起写,这道题有没有简便写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因为被减数和减数不能交换位置,所以这道题没有简便写法.紧接着安排做一做的两道题,其中第(1)题由于两个加数可以交换位置,因此有简便写法.通过对比,使学生分辨清楚什么情况下可以有简便写法,什么情况下则不能.在巩固反馈环节时,采用判断的形式加以巩固.这样安排,突出了这节课的新知识点,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比较、判断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课 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入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 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统计的需求,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2. 使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来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体验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选择合适的记录方法收集数据,体会合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出示若干小动物在操场上的场景图。
提问: 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举行跳绳比赛,看一看,有哪些小动物?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
学生可能回答: 用分别排一排、再数一数的方法,可以很快地数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指名在实物投影仪上分一分、排一排。
提问: 现在你能告诉大家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吗?
2. 教师引导: 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是小朋友上学期学习的统计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二、 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1. 谈话: 比赛马上开始了,三个队各选一名代表进行跳绳比赛,获胜者所得的奖品是老师手中的一盒学具。学具盒中有三种形状的图形,分别是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提问: 谁知道这三种图形各有多少个吗?(不知道)
师生讨论: 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学具盒中每种图形的个数?
以小组为单位说说各自的想法。
2. 提出要求: 每组只能派一个同学打开盒子看,而且这个同学还不能直接报出每种图形的个数。想一想,其他同学能知道每种图形的个数吗?应该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明确: 可以让一个同学依次报盒子里每个图形的名称,其他同学把结果记下来。
3. 小组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
4. 汇报交流。
(1) 小组内交流。
(2) 全班展示记录方法。
可能出现的方法:
① □△□○△○
△△○□△□
△○□△
② □□□□□
△△△△△△△
○○○○
③ 正方形三角形
正方形
圆三角形
圆三角形
④ □
△
○?
⑤ □| | | | |
△| | | | | | |
○| | | |
⑥ □12345
△1234567
○1234
(3) 比较评价。
你觉得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现在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记?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统计一次学具盒中三种图形的个数。(小组活动)
统计后适当地多请几组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5. 填表。
(1) 认识表格。(投影出示下表)
要求学生说说每个空格各应填什么内容。
(2) 在书上填出结果。
(3) 提问: 你从表中可以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三、 联系生活,体验决策
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能用今天的'方法统计。
1. 创设情境一: 课件出示学生在小组里抛圆片的活动场面。要求学生抛圆片20次,用画?的方法记录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
提出要求: 每个小组先记录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各有多少,填在第一个表中,再把结果填在第二个表中。
学生活动后,教师提问: 在这个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
2.创设情境二。
提问: 有拍皮球、跳绳、踢足球和打乒乓球四项活动,怎样才能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哪一种?
(1)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调查,用画?的方法记录,并将整理后的数据填写在书上的表格中。
(2) 全班交流,并说说从自己的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
3.创设情景三。
统计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情况,填入书上的表格中。全班合作完成,并说说根据结果知道了什么。
四、 师生互动,总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这样统计?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再选择一些内容进行合作统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第一课时认识更大的数
数一数
一、教学内容
教材2-4页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四、教具准备
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向学生呈现一组图画,并展示生活中的多位数。
故宫占地720000平方米;20xx年已有112000000平方米的“都 市森林
”环绕北京城;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在奥运会期间可容纳100000人;国家大剧院“蛋壳”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
提问:这些都 是老师找到的图片资料,看完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都可以说一说。
教师提问:同学 们说的都很好,在这些资料中出现的.数据都 比较大,是我们学过过的,你们认识它们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认识这些比较大的数。
(二)探索新课
1、复习
(1) 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
(2) 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 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4) 读出下面各数
4958、 3026、4005、7000
板书出各数字的数位。
2、认识“十万”
出示一张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币
提问:10张100元是多少元?20张呢?50张呢?100张是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
提问:如果一捆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币是一百张,那么这一捆人民币是多少元?
收银元员一共收了9捆人民币,共是多少元?
提问:再加一捆,是多少元呢?(可以借助计数器)
教师质疑:万位满十了怎么办?(小组讨论)
老师小结: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3、认识“百万、千万、亿”
出示汽车图并提问:
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提问: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个一千万呢?
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同时告诉学生: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1秒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1亿要数3年2个多月。
然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关系)
(三)课堂作业设计
1. 教材第3页第1题。
在进行练习前,教师要告诉学生拨珠时只在一个数位上拨,最好是我们今天学过的计数单位。
2. 教材第4页第2题。
教师要让学生边拨珠边数数。注意指导学生手口要一致,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遇到进位问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如:千位满十,要向万位进一。
3. 教材第4页第3题和第4题。
教师可以补充数数的题目。例如: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五万数到一百零四万。
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六千万数到一亿。
一百万一百万地数,从四千六百万数到五千三百万。
4. 教材第4题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订正答案。如果有的学生完成有困难,可以先让他们拨一拨计数器,明确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
(四)思维训练
如果给你足够多的小木块,你用什么方法表示出“12345”这个数?与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谁的方法又正确又简便。
(五)课堂小结
老师提问: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比较大的数,你都记住了哪些计数单位? 一共有几个?
在这些计数单位中,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第二课时 人口普查(三个课时)
分课时一 读多位数
一. 教学内容
人口普查
教材第5~7页。
二. 教学目标
1. 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 重点难点
1. 握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 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四.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五. 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课.(练习十一第7~12题)
教学要求
1.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口算.
2.正确、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练习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用具
电脑、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导入新课
1.口算.
老师拿着许多口算卡片,由学生抽签答题.
2.听算.
老师说题,学生直接说得数.
3.一支钢笔6元钱,田老师拿了54元钱,可以买几支钢笔?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汇报.
二、课堂练习,巩固旧知
1.练习十一第8题.
学生独立作业,将得数直接填写在课本的表格里.做后小组评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2.练习十一第10题.
练习前,先让学生看一看题,想一想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这道题是商一定,而被除数变了,当被除数变了,要使商不变,则除数也应相应地变化.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去独立完成,将得数直接填在课本上.
三、深化练习,拓展思维
1.练习十一第7题.
(1)电脑显示第7题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画面.
(2)让学生根据图中已有的信息数据提出问题.
问题一:二年级电脑小组共有24人,如果3人用一台电脑,需要几台?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练习,小组讨论)
问题二:如果现在有6台,你打算怎样安排?
第二个问题中的'总人数没有变,仍然是24人,有6台电脑,问题是几人合用一台电脑?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同桌讨论,互相学习.
2.练习十一第11题.
(1)电脑显示第11题情境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
(2)根据已知信息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4)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课后作业,辅助消化
练习十一第9、12题.
教练创新
课后作业指导
练习十一第9题:先让学生看懂图意,寻找信息数据,然后分析数量关系,再解决问题.第12题:可以让学生将得数直接填在书上,要求学生在1.5~2分钟的时间完成.
补充习题及解答
被除数36 63 1614
除数96 38 9
商 898 25
(1)如果只买帽子,可以买几顶?
(2)如果只买鞋,可以买几双?
[解答:3.36÷4=9(个) 4.45÷9=5(排) 5.(1)36÷6=6(顶) (2)36÷9=4(双)]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72页主题图,认一认,说一说,73页练一练和数学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大面额人民币及换算关系。
2、体会人民币的用处。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教学难点:能正确清点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看人民币认读。
2、听币值,找出或组成相应的人民币。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看主题图,理解图意。
2、提问
想买一件衣服和一条裙子需要多少钱?
你能用刚才学过的人民币支付吗?
你有别的`办法让付钱更简单吗?
(用大额人民币)
三、认识大额人民币
1、说说自己认识的大额人民币
2、师举生认
四、开展购物活动
1、交流,大额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下面老师要看看谁会用这些大额人民币购买主题图中的衣服。
3、抽生购物
4、同桌互相进行购物活动。
五、练一练
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六、讲故事
感受银行和储蓄功能。
七、本课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