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1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该节在本章中是重点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人体只靠营养是不能生活的,人的生活还需要呼吸,因此在人体营养的基础上设置了本章。呼吸系统是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之一,人体通过呼吸作用,为人体的运动和其他生理活动提供能量。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是呼吸的重要过程。教材中设计了实验、图片、模拟演示的教具等来帮助学生探索这一生理过程。
编写意图:因为学生处于迅速发育的时期,对自身的一些生理现象充满好奇,本文通过呼吸这一生理活动的学习,进一步揭示人体的秘密。
依据大纲、新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确定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测定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并理解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测量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三)教学难点
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由于七年级学生没学物理学中的气体的扩散作用,且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比较抽象)
二、教学方法
1、教法及依据 根据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集中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及其认知水平,设置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创新意识。依据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一特点,运用演示、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抽象的过程转化为直观的动画。
2、学法: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验观察、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分析、推理完成对事物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色、图、像”等特点,形象生动地展示动态变化的特点,将“胸廓变化、肺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制成一个动态过程,可使抽象的过程转化的更加直观、形象。
四、课前准备
软尺 自制模拟膈肌运动的模型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的装置 注射器 自制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复习的基础上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如复习后请同学思考:空气入肺后,在肺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欲望。
(二)探索过程
1、测胸围差 教师提供软尺,引导学生阅读,组织交流,给予评价。选一组学生到台前给全班同学操作,其他同学观察操作过程,然后交流操作中的优点及不足,寻找合适的测量方法。然后教师组织全体同学分组测量,记录数据,测量结束,让学生试着提出问题。教师出示讨论题目:你认为胸围差的差别与什么有关?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廓容积的变化吗?胸围差的大小说明了什么?
2、在讨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深呼吸动作,亲自体验探讨引起胸廓变化的肌肉,学生交流讨论,随后课件展示胸廓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确认引起胸廓变化的肌肉,学生交流讨论,随后课件出示胸廓的动态变化图,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确认引起胸廓变化的肌肉。
出示思考题1:胸廓容积变化时,肺有变化吗?若有变化,肺到底是怎么样变化的?学生推测,陈述观点。引导学生用实验证明,教师出示自制模拟膈肌运动的模型,通过模拟演示,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自己分析,获取结论。(因为模型是一模拟模型,需先分析装置代表的名称)学生演示前,引导学生认识膈肌变化与胸廓的关系,这样可降低学生探索问题的难度。
思考题2:肺扩大与缩小时,肺内气压又是如何变化的呢?(注压力与体积的关系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为了降低难度在此设置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跟做),用拇指封住注射器筒口,往里推针把,直到推不动,再将拇指松开,使针把回位。教师引导学生在亲自感知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得出结论,肺扩张,肺内气压下降;肺回缩,肺内气压升高。
思考题词:吸气导致胸廓的扩大,还是胸廓的扩大导致吸气?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3、拓展延伸:请同学联系实际,说出生活中常见到的与呼吸有关的现象,如会游泳的同学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会感到呼吸有些吃力,这是为什么?等引导学业说出一些生活现象,分析讨论,学以致用。
4、回扣重点: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入肺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师投示表格:表格见附页。
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深挖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过渡衔接 气体入肺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作出推测,让学生设计方案进行探究。教师出示实验装置,一生演示,其他学生观察现象。教师出示思考题:为什么设置甲瓶?用口吹入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什么?(培养学生科学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环境中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比较表分析(充分利用课本资料),人呼出的气体与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并进行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在肺内发生了气体交换。那么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以问题自然过渡到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三)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课件展示“肺的内部结构图”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肺适于发生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在分析肺内部结构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气体的扩散作用(因为初一学生对气体的扩散原理不太了解,教师可采用喷洒香水的方法,让学生亲自感知气体的扩散,教师给以点拔气体的扩散方向,为何扩散。
针对性练习 学生做同步练习题,深化理解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达到探究深化的目的。
合作探讨 外界空气中的氧是如何到达人体的血液的?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思考、探索,并给经及时的反馈,补充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思维延伸
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的?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习的知识,自己解决困惑。
课堂小结
小组表达交流自己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收获,让学生自己小结。
课后实践
课后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和其他同学的肺活量进行对比。训练学生的技能,引导学生参与课后活动,增加学生 ……此处隐藏1464个字……>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的第二节。包括两部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这两部分是有内在关联的统一的`整体。本节课安排学习呼吸道对空气处理之后,仅凭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本课有挑战性。另本节上承消化系统,后续循环系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这本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2.三维目标
2.1知识与能力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
2.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测量、比较肺活量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3.教学重难点
3.1教学重点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2教学难点
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二、学情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也是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看,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好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注意力分散,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在知识掌握方面,学生由于先前已经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等相关知识,但是形不成逻辑体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本课的教学活动。
三、教法学法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应该“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具体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各种方法相结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学矛盾的一个方面,学生的学是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组织教学,运用探究学习小组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四、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1、“肺与外界气体交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运用视频让学生感知气体进出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图形、理解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丰富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认知活动,逐渐认识到生殖过程。
3、课前准备:将全班学生按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每4人分成一组,形成若干学习小组,组织形式为分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一名小组长负责落实本次学习任务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
(一)教学评价
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生学习的能力”。本课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在亲历获取信息、发现规律等过程中获得生物学知识;较好地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
(二)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较好的达到:
1、因学生知识容量限制,在设计教学案是增加“气体流动的原因、胸廓结构、气体扩散作用”等知识,为学生自主学习铺路搭桥等。
2、因“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原理”难度大,我预设学生体验、演示实验、列举孙悟空进入体胸腔帮助人增大胸腔体积等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在本课教学中存在的以下问题:
1、在编写教学案时,问题预设不精细,学生在设施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环节时,存在较大困难,在今后教学中应多从学情入手,在印教学案前,应按教学案设计进行课前模拟授课,找出问题,及时调整。
2、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生物学科采取课上预习、讨论、展示。但因本课教学内容多,学生若在课堂中完成预习、讨论,则学生的课堂展示环节很有限,有很多学生的想法不能得到展示;故教学内容多的课,应将教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预习,课堂上进行讨论、展示时间就比较充分。
3、因教学时间限制,本课教学中留给学生展示质疑机会有限,在今后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敢提问题、多提有价值的问题。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4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该书费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二)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是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有好处。
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教学方法:
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软尺、模型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让学生用手按住胸部两侧,深深吸气,在呼气,感觉胸廓变化?肋骨是怎样运动的? 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演示模型:膈肌的收缩、舒张使胸腔上、下径发生变化。 学生做深呼吸,说出自己的感觉, 学生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
1、 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原因是什么?
2、 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吗?除胸廓前后径、座幽静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容积? 让学生说出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引导学生:走到饭店附近为什么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呢? 教师及时点评,并展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氧气、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气体扩散的原理。让学生带着问题分析资料: 1、甲、乙两瓶石灰水的混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学生总结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对学生的表现给与评价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