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4-17 19:05:06
说课稿锦集5篇

说课稿锦集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同行在一块交流学习,这是一次难得的化学盛宴。今天 我 在这儿给大家汇报的课题是《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第一节的说课部分。 版本是广东教育出版社。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给大家来汇报 。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

燃烧与灭火是研究化学变化与能量的章节中具体直观体现,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注重源于生活,这样,老师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提炼出本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知道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⑵了解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⑵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⑶使学生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 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燃烧条件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由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在课堂实施中注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此基础上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初步设想。

二,我的教学构想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学 习 科学的乐趣。

在此后的消防安全教育中,则通过多媒体采用讨论、谈话法等来增强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实施“五字方针”:听、思、说、议、乐。

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议──学会交流;乐──乐于探究。

下面让我们一起沿着这条主线,通过 四 个环节来向大家展示我的第三个问题“我的教学 过程 ”。

三,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1 :总结出燃烧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旧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环节2 :探究燃烧的条件。这里通过三个分组对比实验,这三个实验分别是(1) 水与酒精 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一个条件,燃烧需要可燃物;(2)室温中的 镁条 与点燃的 镁条 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二个条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蜡烛的正常燃烧与被烧杯罩住之后的燃烧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三个条件,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由以上三个实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在这里,由在教师指导下的共同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环节3 :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白磷与红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进一步明确、清晰的认识,这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此时,教师展示象征燃烧条件的火三角图片,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与沉淀,认识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环节四: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特别设计了少量的练习题

本节课所选材料,基本上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几支蜡烛,几根火柴,几块水泥块,都取自于我们身边看似不起眼、不经意的东西。通过在课堂上的演绎、变化,实现了由现实生活向科学世界的回归,让学生感到化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科学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遥不可及,只要我们积极思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会是小小科学家。

以上 是我对燃烧条件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少年闰土》是一篇精读课文,它在本单元中训练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通过对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悟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用舒缓、深情的语言,采用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地刻画了一个经验丰富、聪明能干、机智勇敢、健康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形象。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本课在写作上有三个特点:

(1)采用倒叙的手法:

(2)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较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3)通过人物的外貌及言行来反映人物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其理论依据

本篇课文是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联系上下文或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健康可爱、经验丰富的农家少年,感受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教学重点

1、学习四件稀奇事,揣摩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

2、继续进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并结合本单元的重点,确定如下的教学方法:我的教学思路是快速阅读课文,理出脉络,总体感知人物的个性特点和事件;接着深入学习有关段落,体味少年闰土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设计,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学习目的明确了,学生的主动性就被调动出来了。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 ……此处隐藏3300个字……达上的重点,应该说是人文精神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如:练习眼力的句子“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 ” “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这两句话写出了纪昌练习眼力的决心、毅力和恒心。说他有决心,是因为他练习的目标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来回穿梭的梭子,这就增加了追逐目标的难度;说他有恒心、毅力,是因为他躺在织布机下面,并且一躺就是两年,其学习之劳苦可想而知;并且,据说他练习看虱子时又用了三年。前后利用五年时间练习基本功,其恒心和毅力可见一斑。纪昌学习的态度及决心、毅力、恒心,与他成为一个射箭能手,也是不无关系的。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孩子紧抓练眼力语句,在读读议议、品词品句中感悟纪昌品质。

但是在教学时,我试图让学生先读,在读中感悟纪昌的那种坚持不懈、刻苦努力的精神,并用联系生活实际来说、做动作体验等方法来达到充分感悟。在此基础上再把句子读出感情来。而在第三段学习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同桌合作读,自读自悟,因为上面经过第二段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了纪昌的形象,现在让学生自读第三段,让他们去找出也能体现纪昌的这种精神的词句,自己品味品味,并且让同桌互助,使自读自悟的效果更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这种读中有悟,悟了再找证据证实的环节,使学生不仅对纪昌这个人物的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也让学生学习到了阅读的方法。

文章好像学到这里可以停止了,但是,我想,它既然是一则寓言,肯定有其区别与一般的写人记事的文章,除了人物的形象与精神之外,必有其深刻的寓言。而且把它作为四年级的寓言,如果仍旧把教学目标定在学习纪昌的精神上,那么好像有点浅了。而这则寓言具有深刻的寓意在的。就是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

这则寓言故事,几乎没有写纪昌是怎样学习射箭的,课文写“学射”的只是一句话“飞卫开始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课文与其说是“学射”不如说是“练眼”。那么课文为何不叫“纪昌练眼”呢?飞卫为什么一再强调纪昌练习眼力呢?这正是这则寓言的寓意所在,练眼是学射的根本前提与基础。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不可能有高超的技艺的,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只有练好学射的基本功——眼力,才会射出百发百中的箭。”这一层寓意对于没有这样生活经验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可以去尝试。

那么这层寓意是放在开头去体会还是放在结尾呢,我想了很久,最后我把它放在最后,因为我觉得在体会了纪昌的这种那么花功夫去练眼力后再去感悟原来它是学好射箭的基础,这样更加让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体会也会更深些。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它是河北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的第六个主题。主题的学习内容是通过了解我国一些地域的方言和地方节日,使学生初步知道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

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一些地域存在着方言和地方节日,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初步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在本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通过了解我国一些区域的方言和地方节日,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知道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了解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富裕。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一些地域存在着方言和节日,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初步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在本课中并没有呈现大量的知识点,而是以日记、图片的形式展示了不同地域的方言和节日文化,让学生学会利用课外书籍、网络等媒介,搜集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整合、归纳则成为本课的难点。

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创设情境法、设置活动法、合作探究等方法,课内外结合,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功能,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以活动形式贯穿整个课堂。

活动一:创设情境(听相声)

上课前,我用多媒体播放相声《说相声》,由此引入本课的课题《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在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学生相声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调动他们以往的学习、生活经验,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主题。

活动二:互动交流(说方言)

在说方言的环节中,我设置了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让学生用自己所知道的方言说一说“鞋子”“爷爷”“奶奶”等常用的词语。

然后出示书本上的案例:我们班有同学嘲笑新转来的郭化,嫌他说话有口音,太难听。他们这种行为对吗?为什么?你认为该怎么做?

通过学生自己说的方式进行对比,了解每个地域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语言腔调,这就是我们说的方言。方言表达的内容和文字是一致的,只是腔调不同而已。

活动三:合作探究(议方言)

在学生对方言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之后,我以教材35页的日记一则入手,让学生自已阅读日记之后,分组讨论两个问题:

1、 方言有哪些有利的地方,又存在哪些局限性?

2、 全国有推广普通话活动周,你认为有必要推普通话吗?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我以出示活动任务的形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完成任务。先从贴近学一生活实际的日记入手,以激励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合作探究中,使学生明白:方言能够体现家乡人的亲情,海外的游子备感乡音的亲切,但是不同地域的方言也造成了语言交流的困难。而在全国推广普通话,能促进各地域各民族的交流和团结。

活动四:展示自我(我来当小导游)

同学们学好了普通话,也可以利用假期到全国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今天,请我们班的小导游们带领大家去感受不同地域的节日文化。并且要选出我们班最优秀的小导游。要求小导游们根据大屏幕上的图片,与课前所查找的资料对号入座,形象具体的为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地方节日。大屏幕上出示一组组带有地方特色的节日图片,如:龙舟赛、风筝节、冰灯节、泼水节等等。在这个环节中,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互动平台,通过全班交流、自我展示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

活动五:总结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语言和节日文化,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体会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富裕生活。最后,学生在《五十六个民族》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评价总结:

本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思品课,在本课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资源,搜集丰富多彩的图片进行教学,开展了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努力使思品课真正成为开放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学习乐园!

《说课稿锦集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