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说课稿

时间:2024-04-22 08:00:08
《石壕吏》说课稿

《石壕吏》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壕吏》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石壕吏》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石壕吏》出自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是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主要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本文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传诵最广的名篇。语言凝练质朴,,故事情节生动,叙事巧妙,是学生所喜闻乐读的文学作品。一定能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影响,起到熏陶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已学习了《望岳》和《春望》两首诗,在此基础上,翻译学习难度不大,对作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杜甫的现实主义和沉郁顿挫的文风认识尚浅,需要教师引导。对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理解只是一般性的,感受不深。在品味诗中精炼的语言上还有待于老师点拨。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体会本文精炼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生入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法、朗读品味法、探究发现法、情境表演法等推动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学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和情景感知法让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体现语文实践这一新课标的精神,我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课文感知大意——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情境表演深悟情怀——质疑探究明确主旨”五个环节的教学程序。具体安排是:

(一)由人物画像导入,同时播放二胡名曲《江河水》。根据两幅对联 请学生猜出人物“杜甫”先由学生介绍已知的杜甫生平及创作,教师补充强调要点,引出课题并板书。然后屏显诗歌背景,明确体裁“叙事诗”。

(二)学生听范读,解决字词读音问题,把握朗读节奏、语气、情感。开展示范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等活动,并鼓励评价。然后生生互提互答,师引导读语境,译读诗歌,总结板书内容要点。“观官吏之举——怒;听老妇之言——苦;感诗人之情——忧

(三)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跳读诗歌,感受人物形象。学生自由寻词摘句表达认识体会。这里采取自主学习方式,教师授以品味语言“三步走”之法,能体会出“官吏的横暴,老妇的可怜、深明大义,诗人的同情忧虑形象。

(四)思读第三段,结合老妇之苦想象官吏会怒呼什么,补全对话,小组成员合作,分配角色,在组内演习,可文可白,然后让1——2个小组代表全班表演,使学生体悟战事的危急、百姓的痛苦、战争的残酷。进一步体会杜甫诗“现实主义风格。

(五)质疑探究:杜甫耳闻目睹了悲剧的发生却一直躲着不出来,对石壕吏的暴行也保持沉默,是否愧对“诗圣”的称号?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有国才有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体会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最后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齐诵诗歌。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激励学生结课。

布置作业:背诵默写全诗。

(六)板书设计:

因素:图片感受、音乐体会、模仿官吏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效率。同时加深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

《石壕吏》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胜佳处各具独特美景。

教材分析

概述《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 ,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

重点

难点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

2.结合注释①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127;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第1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

②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捉 揭开故事序幕)。

③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 ……此处隐藏11695个字……三首。学生已学过了前两首,对杜甫的生平事迹和作品风格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为学习此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石壕吏》是一首古体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这首诗叙事完整,情节生动,构思巧妙,藏问于答,语言凝练质朴。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也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

二、说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我从学生实际入手,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确定如下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走、致词、裙、前途等。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3、了解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给当时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本单元导语中这样要求:“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他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故我把目标1、2确定为教学重点。至于教学难点,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语文能力, “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应为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古诗来说朗读尤为重要。所以,我以“重读、巧讲”为原则,来安排教法。学生自读,圈点重要字词句,初识字词;指名学生朗读,互评互助,正音辨形释义,让学生读顺;教师范读,突出感情,并做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力求读出感情;以“你读出了什么?”质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为进一步的分析作准备。以读促讲,适时引导,在关键处、水到渠成时才讲,做到适时、实用、精彩,以达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之效果。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圈点批注法和讨论法。在朗读中,让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和内容上的疑难处作圈点批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讨论中探究问题,力求让学生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效果如何,还有待课堂实践的检验。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有导入、教学、结语三大部分组成。

(一)导入

播放视频材料,并以简明扼要的导语引入。视频材料,从形式上给学生以视觉冲击,营造教学氛围:内容上,让学生知道“安史之乱”,为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做铺垫,有《春望》,让学生温故知新,并由此导入也自然方便。

(二) 教学

教学部分是这节课的核心,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读一读

(1)读背景材料。让学生先读注释①,并看教材插图,了解写作背景。(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读文本,看插图,形成感性认识,产生理性思考,了解背景,有助于理解和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

(2)学生自读。让学生圈点批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学生交流后,教师以课件展示字词。

(3)指名学生朗读。让其他同学做评价。(互评互助,正音辨形释义,让学生读顺。)

(4)教师范读。强调感情。结合具体诗句做朗读指导(停顿、语速、语调方面)。

(5)学生齐读。(力求读出感情。)

(6)你读出了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理一理

这一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读诗,教师适时讲解点拨,帮助学生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分四个小组,每组分别完成诗歌第一、二、三、四节的学习任务。其形式是小组内先自主合作学习,再推荐代表课上展示,其他小组可质疑或补充;内容为先读诗歌,疏通文意,再进行内容归纳及探究。

针对诗歌内容,预设一个主问题。问题的设置力求有深度,能起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力求有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时,对预设的问题要灵活机智处理。因为课堂是生成的。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问题:“夜捉人”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目的是让学生竟可能的全体参与,主动思考,合作探究,竟可能地获得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想一想

这一部分共预设三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设计,有其连贯性和层次性。当然,这仅是预设,课堂是生成的,教学时还需灵活处理,机智进行。现就三个问题做以说明。

(1)读后,你对诗歌及其作者杜甫有什么话要说吗?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你如何认为?

(3)题为《石壕吏》,作者为何不把差吏的话直接写出来?

第一题是预设,实质上是个生成性的问题。问题是开放性的,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当然,开放是有个度的,教师适当引导,引出第(2)(3)两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要顺势提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想象力,深入挖掘诗歌内容,激发学习兴趣。第三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的延伸和深化,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4、练一练

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可能的话,让学生试背。目的是反馈教学效果,以便今后有的放矢的教学。

5、写一写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若有兴趣,也可改写成一幕短剧。 其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关键是要合理地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明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

课上若有时间,进行片段改写指导,然后留作课后作业;没时间的话,全都放在课后作业时处理。

(三)结语

战乱将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封建时代社会的动荡,政权的更替,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责任。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人!(以歌曲《战争不是问题》做背景音乐,并以课件展示结语,以营造情景,引导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板书要力求全面而简明,清晰又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此板书本着利于学生感知内容、理清脉络、把握感情这一原则进行设计。板书在关键处、需要时才书写,做到适时、实用,不能为板书而板书。

板书如下:

石 壕 吏

杜 甫

我的说课内容讲完了,敬请大家不吝赐教!谢谢!

《《石壕吏》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