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别》读后感

时间:2024-03-21 21:18:22
《惜别》读后感

《惜别》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惜别》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惜别》读后感1

尚且不论生死之隔,单单说起离别之事,就足以惹人伤感,更何况是与亲人阴阳两隔。当鬼门关成为无法闯过的难关,自此所有的遗憾仿佛都与你相关;当清明节成为不容忽略的一天,才越发真切地感受到一切为时晚矣。

本书可算是作者的有心之作?相比闲适的随笔书评,《惜别》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汇编成书,记录下寻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承载着作者个人对生死的感悟,如同作者袒言,父母去世,是其人生前两幕的结束,现在本书既已付梓,其人生第三幕也算有始有终。

翻阅作者笔下的生死之事,平凡温暖如常。虽然死者本身已不存在,幸而生者的记忆延续着死者的存在,纵使人的存在会有终结之日,可随着岁月流转你我也终将从容应对。或许设想成为不可能,或许悲伤不会持久,或许存在这种可能性,又或许不存在所谓的理想……无论是何种状态,生活依旧继续,一如往常。

于作者而言,本书或许是惜别生死,方悟人生,回首母亲这一生,一幕幕生活场景,一封封书信往来,一篇篇随笔小记,一次次日常对话……过往种种随着作者的追忆呈现在读者面前,倘若谈及家书抵万金的故事,本书所写确有几分贴切。

然于我而言,作为局外人自是无法感知作者抚今忆昔的情感,同为尚存者也难以不带任何情绪地谈起已故之人,恐怕是阅历尚浅,未能以平静的'心态看待生与死,因而在阅读的过程中略感烦絮,念及诸多遗憾,难哀而不伤,想来回忆悠长,何止是经年。

对于生死的认知,或始于对已故之人的遗憾,或终于对聚散两难的深思,试想在回忆里追寻,假如爱有天意,无论怎样的安排,总有些许遗憾无法更改;过去错过的,总想再实现,无法穷尽的期待,反倒会成为生活的负担。与其这般胡思乱想,不如付诸行动,想来人生便是如此,难免让人有些为难,有的事想到就去做了,有的事拖着也就不了了之。

虽人常言:世事无常,旦夕祸福,然相对生死来说,事事皆显得苍白空洞,乃至于回顾一生也不过寥寥数笔,叹息之余更渐感生命之脆弱,生者如此,死者亦然,存在也好,不存在也罢,应尽便须尽,无复更多虑。

此刻,冬日飘雪的夜晚,写下阅读的感受,言及生死,仍不知所云,只好说是:惜别终有时,原来是寻常……

《惜别》读后感2

一开始对于《惜别》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我很喜欢太宰治这个作家,于是便去看了。

这本书以在仙台留学的鲁迅为原型创作的,以一位乡村老医生的回忆,记述了鲁迅在日本的学习、生活、交友以及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情况,是极为难得的大作家描写大作家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中唯一以鲁迅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

起初,我只是很好奇在一个日本作家眼里鲁迅先生是什么样子的。渐渐地,我发现,尽管在太宰先生笔下的鲁迅先生和我们所了解的并不太一样,但这却让我明白了鲁迅先生在日本人眼里是什么形象。

他对自身遭遇的不满,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批判,为同胞者不知报国,徒费国家钱粮,或作看客,麻木不仁的愤怒,全部透过太宰先生的笔传递了出来。

后来,我又为太宰治的文笔所折服。例如在说田中君自命清高的时候,他写到:“如果一只鸟站在树枝上,他漆黑的羽毛在风中颤动,会发出一种耀眼的光泽,一群鸟在一处叽叽喳喳的叫,那叫声分不清那只鸟的声音很美。”

而当他遇到鲁迅时,他写到:“当两只鸟停在船舷上时,那漂亮的一只便会显得更加漂亮,而另一只则显得更加不堪入目。”

他对于鸟的形象描写使我惊叹,鲁迅的形象又再次在我的脑海里生动起来。

同时,我在阅读时才发现,一个作家写作,并非想起来写了,动动笔便开始,而是要翻阅大量的材料,花费大量的时间的。

在《惜别》中,我们可以看见《朝花夕拾》、《社戏》等作品中所述的鲁迅先生的影子,而太宰先生本人是没有见过鲁迅的,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翻阅大量资料的结果,更加使我敬佩。

如果说,从《惜别》中我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中国现状的不满和想要改变它的决心;那么透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作家对作品的负责。

《《惜别》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